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WTO議題 / 我國與WTO / 相關消息

【特別報導】「入會十年與黃金十年:經貿自由化,布局全球」國際研討會─第二場:下一個十年:擘劃台灣經濟藍圖

一、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尹啟銘主委演講:「黃金十年:台灣經濟發展藍圖」

  現今是全球經濟秩序重整、兩岸關係穩定進展與台灣經濟蛻變轉骨的時代,我們要去面對外在的機會與挑戰,打造繁榮、和諧及永續的幸福台灣。在此總目標下,有幾個重大新思維:第一是從效率導向走向開放創新;第二是從GDP走向GNH(國民幸福指數);第三是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第四是從自行發展走向策略聯盟。其驅動力是創新、開放及結構調整,最終要達成活力經濟、公義社會、廉能政府、優質文教、永續環境、全面建設、和平兩岸及友善國際之八大願景。

  當前我們面對的外在機會是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經濟重心由西轉東、新興商機崛起、兩岸和平發展及台灣軟硬實力兼具,而必須克服的挑戰則有邊緣化之風險、產業結構之調整、人力供需之調節等。

  「黃金十年」總目標是建立繁榮、和諧、永續的幸福臺灣。在繁榮方面,要朝活力經濟、全面建設及廉能政府的方向去努力;在和諧方面,要朝公義社會、兩岸和平、友善國際的方向去努力;在永續方面,要朝優質文教、永續環境的方向去努力。

  打造「黃金十年」的成長途徑是規劃新思維。所謂的新思維包括:從「效率導向」邁向「開放創新」的成長驅動模式;從「硬實力」擴及「軟實力」及「巧實力」的國力擴展模式;從「自力發展」到「策略聯盟」的經貿拓展模式。

  驅動「黃金十年」的關鍵力量是創新、開放及調結構。在創新方面,包含創新能量、創新人才及創新建設。在開放方面,首先是讓世界走進台灣,包括展開第三波經濟自由化、建設海空樞紐及促進觀光產業升級,讓國際觀光客體驗臺灣魅力。其次是讓台灣邁向世界,包括加速經貿結盟、加強兩岸產業價值鏈合作、開拓新興市場商機、深化友善國際。在調結構方面,包含調整產業結構、均衡區域發展、改善所得分配及打造樂活家園。

二、日本東京大學伊藤元重教授演講:「邁向亞太貿易的新體制」

  今天我要從日本角度來分析東亞區域貿易談判的新趨勢。在10年前,按GDP排名的亞洲前30大國家中,只有日本、中國大陸、韓國、台灣沒有簽定任何自由貿易協定(FTA),而過去10年區域發展的速度很快,東亞各國紛紛展開進一步的區域整合。WTO雖然可以帶動貿易自由化,然而面對人力資源的跨國流動、各種不同標準的認定及因應金融市場困境而進行的跨國協調等,經濟伙伴關係或自由貿易協定反而是很好的機制。以ECFA為例,過去台灣跟大陸之間沒有直航,簽署後每星期有250班直航班機。因此無論是優惠貿易協定(PTA)或是FTA皆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及改善政治關係。歐洲大陸跟巴爾幹半島也曾有過緊張關係,然而透過談判,已成功結合。目前東協成為FTA發展中心,有其外交上的重要性,而美國想推TPP,也是為了重申對亞太地區的承諾,同樣具有外交上的意涵。

  日本農業部門反對市場開放的情況跟台灣差不多,曾經動員幾十萬人進行抗議。過去日本沒有這樣反對WTO,現在卻擔心TPP對日本經濟造成衝擊。WTO的好處是能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出現,並且存在爭端解決機制。例如美國曾主張日本對於照相機軟片市場過度保護,於是在烏拉圭回合談判時,將此爭議交由WTO裁決,因此最後才不至於陷入無謂的紛爭之中,也沒有引發貿易大戰。

  GATT協定中,第24條是唯一有提到FTA的條款。24條中有兩個精神,第一是簽定FTA不可提高其他國家關稅,第二是簽定FTA的國家其關稅應該降到幾乎為零。當時以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的FTA做為例子,強調不可以提高對其他國家產品的關稅。目前已有很多文獻談論FTA與WTO的關係、FTA是否符合24條的精神,以及世界各國已經出現這麼多FTA,WTO可以扮演何種角色等等。

  全球化的英文字根是global,全球是很大的地方,日本飛到智利要20幾個小時,但飛到台灣不到3小時。因此很多實證研究提到,適合推動FTA的是同一區域的國家,而不是地球兩端的國家,特別是跨國公司所推動的商品及服務貿易,還是適合在同一地區進行。

  有關TPP與日本的關係,TPP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把貿易政策視為重要項目。過去小泉首相內任,最重要的是財政改革及國營事業民營化,貿易政策排名九或十,因此把FTA交給各別部會來負責,但這樣是不可能成功的。現在日本政府政策,第一是處理財政問題,第二是TPP及日中韓FTA,第三是環境政策,由此可見貿易政策已成為重點。此外,由於日本考慮加入TPP,也促使韓國及中國大陸加速日中韓FTA的進展。

  台灣與日本之間,因ECFA的簽署跨出一大步,締造出更大的空間及機會去經營台日關係。台日的重點在於利用區域整合的趨勢,進行對自己的有利的事項。當然區域整合不是唯一的方式,在航空業方面,可在亞洲推出ONE SKY的概念;在人才交流方面,歐洲有歐洲校園,亞洲也可以推廣亞洲校園。台日法規鬆綁後,希望能夠帶動觀光事業發展及吸引國外留學生,由此可知FTA不是唯一方法,雖然FTA可以改善邊境措施,但也要去處理其他問題。

三、與談人講評與講者回應摘要

  (一)瑞士世界貿易學院Thomas Cottier院長講評

  如何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接觸,預防被邊緣化,FTA是一種方法,然而台灣在國際上是特例,其中原因非常複雜,因此可以把重點放在多邊體制,這也是一種方式。另外,針對人力不足及人口結構變化方面,未來發展策略必須與移民結合,如伊藤教授所言,可使用非貿易工具與其他國家接觸,包括研究、教育及開放天空的政策,這些政策在政治上比較沒有爭議。

  (二)法國高等政治學院全球經濟中心Patrick Messerlin主任講評

  大家談論TPP時,很少提到歐盟與日本的關係,日本與歐盟洽簽FTA之前,歐盟提出二、三十項日本需要達到的要求,日本很快同意並且去執行,例如開放道路配送及開放牛肉等,讓歐盟執委會產生新的印象。這幾年歐盟與日本之間有很大的成長,雙方態度如果認真,可能會去談過去沒有談過的議題。日本對於台灣的態度很明顯,因為台日雙邊投資協定早就已經簽定,歐盟也要跟日本一樣,從較小的協定開始談起,例如獎學金或開放天空協定等等。

  (三)伊藤教授回應

  進行協商及談判前,要先處理國內政治問題,過去日本不是太多人對貿易政策感興趣,特別是農業部門。我們談日本農業要非常謹慎,農業分蔬果、稻米、肉製品及乳製品,蔬果爭議性沒那麼高,肉製品及乳製品雖然有來自澳洲及紐西蘭的進口,但日本自身在北海道也有很多牧場。而稻米的部分,日本僅有少數大型農戶,大多數是小型農戶,這些小型農戶在10年後可能就不復存在,局勢不斷在改變,未來日本農業生產型態可能會有所不同。

四、現場提問

  (一)問題與討論一

  尹啟銘主委演講提到未來十年台灣經濟發展藍圖,請外賓從其他國家的角度給予建議。

  伊藤教授回應:我發現尹主委所提到的藍圖,與日本經濟發展委員會所提出的藍圖非常類似,東亞國家面臨情況差不多,方向大同小異。但我注意到演講中提及台灣過度集中出口中間產品,下游產業不斷外移,認為這是對台灣不好的事情。關於這點,我不是非常同意,因為日本現在也面臨轉型,不再出口那麼多汽車及電子產品。已有文獻研究為什麼我們無法跟韓國三星競爭,韓國GDP是我們的一半,韓國的生產成本較低,現在日本進行很多跨國合作,把重點擺在材料。各國必須分析國際分工現況,找到適合發展的重點,台灣也是如此,要考量自己的優勢,運用新的國際分工體系,否則就無法知道新的分工體系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二)問題與討論二

  演講中提到在進行協商時,必須要討論到對中國大陸有什麼利益,為什麼會提到這點,是因為中國大陸有提到ECFA對他們不利嗎?

  Messerlin主任回應:ECFA簽署後,台灣可以在中國大陸五個省分投資醫院,不需要合資,我想到歐盟可以跟台灣合作,一起到中國大陸投資。對中國大陸而言,可以降低其醫療成本,而台灣很小,不可能提供無限量醫生,歐盟正好可以補充醫療人員不足之處,如此可以打造三贏局面,三方都可以享受到好處。這是服務業的一個小例子,有了ECFA之後,就可以像積木一樣堆疊起來,除了醫療之外,其他方面也可以合作,找一個最容易切入的產業,建立彼此的互信,如此一來未來的關係可以更密切,甚至可以考慮簽署PTA。以醫療為例,我們要有衛生署及企業界參與,針對個別產業進行整合,再擴大到全面。台灣及韓國彼此間的競爭非常白熱化,韓國對於ECFA的簽署感到非常緊張,因此韓國總統表示要加快與中國大陸簽署FTA的腳步。而歐盟情況不同,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歐洲公司拿不到任何好處,然而為了要掌握中國大陸這麼龐大的市場,對歐盟來說,與台灣合作是最好的方式。

  伊藤教授回應:TPP到底帶來怎樣的壓力,如何轉換壓力為助力,以進行WTO談判,這也是台灣關切的問題。我對於抬面上的PTA比較持懷疑態度,因為缺乏爭端解決機制,北美FTA就有這樣的問題,因此加拿大、墨西哥有時會向WTO求助,以解決與美國的爭端。我認為WTO在評估區域或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時,應仔細考量是否符合GATT 24條的規定。多邊、區域、雙邊、單邊行動,都可以促成貿易自由化,其中多邊貿易體制非常重要,因為雙邊會有一些問題,以美韓FTA為例,美國要求韓國開放兩萬部汽車進口,不可以有安全要求,因為汽車公司非常講求信譽,美國認為對汽車公司要有起碼的信賴。雖然韓國不是這樣的作法,但是為了完成跟美國的談判,只好把美國的要求照單全收。雙邊FTA在談判過程中,即常會出現這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