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西進大陸可增加在台灣進行產業升級的機會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企業西進大陸可增加在台灣進行產業升級的機會 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91/1/14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起飛,肇因於兩個最主要的經濟政策,一個是選擇「勞力密集型產業」來發展,另一個則是採取「出口擴張政策」。前者係依循比較利益原則,因為在當時台灣資金與天然資源都十分匱乏的情況下,唯有豐的勞力資源,於是中小型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也啟發了台灣經濟發展。然而,台灣本身經濟規模不大,想要達到經濟規模的量產,唯有選擇出口一途,希望以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來帶動台灣的生產,於是出口擴張政策成為另一項帶動台灣成功走向快速發展的重要策略。 歷經1970年代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1980年代初期台灣的工資開始大幅上揚,且土地價格變得昂貴,傳統中小企業以勞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雖然當時出口仍然順暢,但由於成本上升,使得出口利潤薄弱,甚至有「流血輸出」的說法。依據比較利原則,此時台灣應該開始轉型升級來生產資本或技術密集產品,減少勞力密集產品,因為此時資金相對便宜,而勞動價格較昂貴。 然而,產業升級談何容易!首先需要有龐大且集中的資金,台灣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培養出許多富有的中小企業主,他們有一些資金,但要與西方國家多國籍企業的財力相比,仍然是相去甚遠。其次,高級技術的取得同樣不容易,以台灣中小企業的規模,要進行投資金額龐大,且風險又高的研發工作可說十分困難。既使花費巨資與西方國家購買技術,也不見得找得到懂得這些技術的國內技術工人來使用這些技術。最困難的問題是,當一部分產業升級後,那許多留下來的傳統產業該何去何從呢?這些產業升級後這些人的生產技術若無法升級,這些人又該如何面對大幅度的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