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積極因應RCEP 別讓台灣斷鏈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上周完成第十七回合談判,雖然目前只有中小企業及產業合作達成協議,有多項議題仍然陷入僵局,但與會成員對於今年底前完成談判具有高度共識。屆時RCEP將是一個GDP二十四兆美元,占全球GDP三分之一,涵蓋人口最多的FTA;也是在TPP趨向瓦解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最重要的進展。

RCEP主要是整合東協五個對外FTA,開放廣度及深度雖然不及美國及歐盟主導之FTA。但是台灣和RCEP成員經貿互動密切,去年台灣對RCEP出口超過兩千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超過七成,未來RCEP一旦形成,將會是對台灣衝擊最大的FTA。

除了對出口直接衝擊外,由於RCEP成員包括東協十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及紐西蘭,產業互補性高;所以RCEP將透過較為嚴格之原產地規定,並搭配產業合作及貿易便捷化等措施,以加強區域內成員分工及供應鏈整合。由於目前台灣對RCEP出口仍以半成品為主,未來有部分會被排擠出供應鍵,可能產生斷鏈危機。

特別是中國大陸、東協,乃至印度,為台灣海外投資的重要據點,許多台商企業即使早已在當地生產,但仍與台灣維持相當程度的採購關係,此種由投資所帶動的貿易,未來也會在RCEP形成後弱化。

面對RCEP的進展,台灣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RCEP十六國中有十三國是屬於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首先應完整盤點這些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利用台灣的產業利基,並結合目前國內推動的重點產業;由以往單品輸出的形式,轉為結合製造與服務系統整合的輸出模式,以強化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的經貿連結,並降低供應鏈可能被弱化的現象。

台灣也需考量當地消費特性及市場成長潛力,擬定客製化拓銷內需市場策略;強化通路及品牌的構建,以提高消費性產品出口。

政府也應加速調整全球產業布局策略,在面對RCEP供應鏈形成,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下引發美國供應鏈重組,以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興起等多重因素下,台灣必須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在全球供應鏈中掌握重要核心技術,才有可能取得競爭優勢。

台灣自由化的腳步也應加速,不能因為台灣在FTA較難突破而放慢腳步;更不能有TPP觸礁可以喘口氣的心態。政府應全力營造優質經營環境,使企業可以將台灣做為全球樞鈕。唯有高度開放,並與國際經貿制度接軌,台灣才有可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聯合報 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