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李淳:政治口水比瘦肉精更毒

  準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日前直言不諱「台灣沒有能耐不開放瘦肉精美豬」,引發政治口水戰,也使得各界質疑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否必須犧牲食安與農業作為代價。


  其實比起瘦肉精,政治口水更毒,對台灣傷害更深;如何讓政客起身讓位,交由給科學來評估判斷,才是重點。


  美豬問題其實是一種縮寫,全文展開後真正的問題是「以食安為由的貿易限制是否合理」的爭議。由此觀之,我們跟美國另外還有基改食品問題,跟日本有福島農漁食品,跟加拿大、歐盟也有牛豬標準等一連串類似爭議。簡言之,食安問題是台灣當前國際經貿的主要罩門之一。


  以食安為由限制進口是各國天經地義的權利,從美、日到歐盟,其政府斷無「放棄食安、只要自貿」的能耐。問題是,食安限制可能是合法合理,也可能是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這種貿易限制通常是完全禁止進口,比關稅障礙還厲害。因而無論是世貿組織(WTO)還是TPP規則,要確保的是各國因食安限制進口時,是基於正當合理的原因,而不是隱藏在背後的貿易保護在作祟。因此TPP沒有說一定要棄守食安開放美豬,而是要求台灣拿出憑據。


  何謂正當理由、何謂貿易保護?WTO或TPP的原則非常清楚直接:若按「國際標準」制定最高殘留值,就直接推定為合理正當。但各國風土民情不同,不可能一套標準走天下,因此原本就可訂出更嚴格的特有標準,但前提是該國有提出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風險評估」的證據。以瘦肉精為例,國際標準允許肌肉的殘留值是10微克,我國要主張維持0微克(零檢出)的標準,就有義務以「科學數據的風險評估」來證明,而不是憑經驗、常理或政治來判斷。


  這樣的規則對各國都有意義,因為「零檢出」雖然等於「零食安風險」,但若無科學評估佐證,則各國都可漫無邊際藉「假食安」之名行保護之實。


  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政客讓位、科學家就位」的食安風險評估制度,這不是單純為了因應國際義務或加入TPP,而是重塑政府保護人民安全的基本功能。目前政府的食安制度公信力每況愈下,幾乎到了「部長發言不敵網路流言」的程度。除了業者黑心走偏門外,重口水不重科學,也是讓情勢更加混亂的原因。


  台灣過去的討論充斥政治語言,極少科學數據;到底安全與否,政府也是選舉考量高於科學佐證。建立21世紀的食安制度才是整件事的重點,TPP充其量只是壓縮了政府逃避的空間及時間而已。


  最後,曹主委的「沒能耐說」要做些修正;我們要有能耐建立讓國人、經貿夥伴都能信服接受的食安評估制度,更要有協助輔導豬農度過難關的能耐,才是應有的施政方向。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