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李淳:台灣的經貿突圍 要靠「東西併行、國內改革」

最近幾週,對於兩岸經貿與區域整合的路線辯證,不但在國內有雙英之間的一來一往,國際間也頗多討論,非常熱鬧。台灣國際經貿空間逐漸被日、韓、中甚至東南亞各國壓縮得喘不過氣來,正確解壓縮的方法,可能是「東(中)西(美)併行,國內改革」。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協定,絕非讓經濟轉骨的萬靈丹,但卻是讓產業在努力提升競爭力、維持全球供應鏈樞紐之際,取得公平競爭機會的必要手段,因此固然區域經濟整合有利有弊,但各國仍勇往直前,深怕落於人後。

 

撇開大家熟知的韓國威脅不談,就算以「亞太經合會」(APEC)的21個經濟體為例,目前還沒有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或「東協加六」RCEP二個大型經濟整合集團者,也只剩下俄羅斯、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我國三者,連香港都已經啟動與東協的FTA談判,就可了解為何我們快成為21世紀的「亞細亞孤兒」。

 

既然是否加入已非選項,馬總統與小英主席的隔空辯論主軸,在於到底洽簽兩岸服貿、貨貿協議,是「藉由中國走向全球」的起步,還是「假藉全球走向中國」的騙術。救贖也好,騙術也罷,國內討論難免夾雜著對藍綠的喜惡、對執政者的不滿等因素,而模糊了焦點。反而旁觀者清,或許國際評論意見,更值得重視。

 

上週「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以「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為題的社論,分析了台灣對中國過於依賴,以及加入區域整合的困境為主題,雖然很弔詭,但儘速通過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才是台灣避免孤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藥方。如果台灣選擇不走這步,不能怪別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

 

無獨有偶,美國權威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 的資深研究員,也在上週發表了一篇「市場解法應該是美國對台政策的核心」(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的專文,指出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持續增強,而在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情況下,台灣只會進一步向中國傾斜,因此不但台灣要加強經濟自主,調整經濟結構,該文也建議美國以調整對台政策,不但啟動與台灣的雙邊經貿協定談判,更應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經濟整合。

 

這二篇國際對台灣路徑的討論,不但不衝突,反而有高度交集。首先,二篇文章都提到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問題。按照「貿易引力理論」,一國與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就像萬有引力一樣,經濟體越大、距離越近,貿易引力就越大。兩岸還加上語言、文化等因素,經貿互動幾乎無法避免。

 

中國對我們的政治企圖,使得我們百般想利用人為力量對抗自然法則,以降低經濟整合帶來的政治風險。但過去二十年來,從戒急用忍、有效管理,還是洽簽ECFA,都沒能改變自然。簡單的說,對中國的依賴度是藍、綠共業,互控相罵沒有任何意義。

 

而二文所提的解決之道,略有不同。一個是主張先東(中)再西(美國及亞太),亦即要擺脫對中依賴、需先完成兩岸協議並取得共識;一是鼓勵美國出手相挺,同時積極推動內部改革。雖然方向不同,但目的都是為台灣尋求解決經濟發展困境、對中國依賴過深二個關鍵問題。而且在解法上其實也不衝突;若是綜合二者的建議,便可得出「東西併行,國內改革」這樣的結果。

 

國內改革沒有人反對,WTO架構下的談判,台灣一個也沒缺席。但為何還要「東西併行」?這是因為WTO本身就有邊緣化的危機,區域整合才是王道,但中國對台灣參與區域經貿整合,一向持「先中後台」、「先ECFA,後區域整合」等基本立場。即便美國出面相挺,除了日本外,其餘亞太國家大概也不會為了台灣加入TPP,旗幟鮮明在中美之間選邊。況且RCEP只有中沒有美。但美國的支持也絕對有加分的效果。

 

總之,目前最合理、務實的選項,是「東西併行,國內改革」,但推動ECFA與兩岸對話是救贖還是騙術,將取決於區域整合有無突破。同樣的,反對ECFA、主張「優先向西」的意見,若無法證明沒有兩岸共識,如何能突破中國的萬里長城,一路向西,也只是修辭華麗的作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