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美中貿易戰對香港和臺灣經貿之可能影響

一、美中貿易戰產生背景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出錢、出力、出市場,與其他國家共同建立國際經貿組織網,以解決全球因使用提高關稅以實施貿易保護,所產生的經貿問題。經貿組織包括: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以及WTO。上述組織執掌業務分別如下:(1)為開發中國家資本項目提供貸款;(2)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3)監督會員間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即融資-貨幣-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目前,中國大陸在這三方面都挑戰了美國既有的權利,於融資方面,透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開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發展;於貨幣匯率方面則是長期貨幣操縱國;於貿易上乃長期貿易順差和採取歧視性非關稅貿易限制措施之國家。再者,中國大陸只要看中哪個產品或行業之發展,就會利用其國內市場和採取歧視性措施扶植自有業者,並進而破壞全球市場之行情,打擊其他國家之業者。

  美國白宮關鍵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經濟侵略威脅美國及全球科技和智慧財產權,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曾於今(2018)年4月24日警告,中國大陸計畫成為全球科技樞紐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勢必危及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因此,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採取了應對措施,美中貿易戰就此引發。

二、美中貿易戰進展內容

  自今年1月起,美國政府陸續主張反傾銷、反補貼和侵害智慧財產權,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加以課稅。美國依《1962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認定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決定於3月23日起,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中國大陸於3月26日根據「防衛措施協定」於WTO中向美方提出貿易補償磋商請求,美方拒絕答覆,中方即於3月29日向WTO通報中止減讓清單,決定對自美國進口128種產品加徵15%或25%關稅。

  4月中,美國和中國大陸仍舊持續以各種理由對進口產品加徵關稅;5月起則開始以安全為由阻礙彼此產品之進口與販售。美中雙方貿易代表團於今年5月進行二次磋商,並於聯合聲明中表示,雙方已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中國大陸5月公告降低1,449種日用消費品的最惠國稅率,新的投資負面清單除開放金融和汽車領域外,並將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專業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取消或鬆綁外資限制。

  美國貿易代表署(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6月20日公布301制裁清單,第一波818項對涉及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二位碼9章之商品,課徵25%關稅,總金額約340億美元,7月6日生效。中國大陸提出將對等值的美國農產和汽車等商品課稅。同日,USTR亦確認公布第二波284項涉及HS二位碼13章之商品,課徵25%關稅,金額約160億美元,8月23日生效。美國貿易代表萊泰澤(Robert Lighthizer)4月時曾表示,美國要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關稅,主要係針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之相關產業。對此,中國大陸商務部宣布自8月23日起,對160億美元共267項的美國醫療設備和能源產品等商品加徵25%關稅。

  USTR 7月6日提出第三波共6,031項涉及HS二位碼79章之商品,課徵10%關稅,金額約2,000億美元。8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宣布,川普要求USTR探討以25%關稅作為選項,並計畫自8月20日起召開公開聽證會,且9月6日是提交聽證後反駁意見的截止日期。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8月3日宣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20%、10%以及5%不等之關稅。

  WTO成立前,美國政府以援引《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作為美方處理對外貿易糾紛的依據和工具。1995年WTO成立後,「301條款」的主要功能轉為替經由WTO授權的貿易報復提供法定的權力。

三、美中貿易戰對香港經貿之可能影響

(一)從商品角度

  香港是自由港並奉行自由經濟和開放政策,批發及零售業發展主要由市場主導,政府亦盡量作出最少的干預,以便民營機構因應市場作出有效回應。因此,香港轉口貿易占整體出口貿易的比重高達98%;加上,中國大陸和美國分別是香港第一大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以及香港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場,2017年經香港轉口之中美貿易量即有3,507億港幣,相當於香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13%。廣東省科技院士專家企業工作中心主任廖仕明認為,香港政府的財政支出越來越配合中國大陸的財政措施,在國際上被視為中國大陸關稅區體制的一部分。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有1,000億美元差價,主要係通過香港以及其它貿易中轉站出口。

  所以,美中貿易戰目前著重在商品貿易的加徵關稅,對於幾乎沒有製造業的香港來說,其經貿發展因貨品關稅所受的衝擊將大幅度降低。但是,貿易戰同樣可能抑制中國大陸對香港的貿易流量並改變原有商流流程,對香港4大主要行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之一的貿易及物流行業會產生直接且負面的影響。貿易戰也會影響中國大陸與亞洲貿易夥伴間的貿易流程,間接衝擊香港貿易及物流行業。2016年香港貿易及物流行業之就業人口約73.07萬人(占香港總就業人數19.3%),為香港創造近21.6%的GDP。根據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Schroders)報告指出,美國第一波關稅措施,香港已損失近1%的GDP。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7月16日表示,第二波(預計8月23日生效)加徵160億美元之關稅措施,很可能直接影響其GDP的0.1%至0.2%。

  2017年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總值約5,056億美元,第三波加徵關稅將使多數中國大陸對美出口商品受到顯著的影響,進而影響整體產業鏈。因為中國大陸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等方能將最終產品出口至美國市場。如果中國大陸出口美國市場受阻,將連帶影響全球-香港-中國大陸間貿易鏈結。

(二)從金融角度

  香港製造業多數投資中國大陸及其他地區,美國實施301制裁將影響投資中國大陸廠商之信譽評級,繼而產生融資問題,因此美國落實第三波制裁對香港之影響將更為全面。

  美國制裁內容的不確定性高且風險大,資金流因此產生避險走勢。預期在工業4.0和避險雙重力量下,高科技和高利潤項目會流向美國,也可能使美元升值,而且港幣匯率同美元掛鉤,其亦將隨之上揚;然當港幣利率無限趨近於美元利率時,使得需要營運資金之民間業者從香港銀行取得融資之成本上升,進而可預期銀行業之貸款業務將遭到抑制。

  香港資本市場隨著中國大陸持續改革開放吸引外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投資需求,預期其國內資本流動會增加,使香港金融管理局維持港幣穩定的難度增加;如今美中貿易戰帶動的匯率和資金流改變,也將不利於香港銀行業之發展。據統計,2016年香港金融服務業就業人口約25.31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6.7%),所創造的價值更占香港GDP之17.7%。如此一來,加上前述受影響的貿易及物流業,香港總就業人口的26.0%將因而受到不利影響,甚至間接衝擊占14.0%總就業人口的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

  由於美國落實第三波制裁對香港影響將更為全面,部分投資策略師研判,未來香港經濟和銀行業務之成長將不再如過去仰賴出口導向策略,轉而依賴中國大陸內部消費和到港旅遊。市場上亦有部分人士討論港幣是否改為釘住人民幣,然就中、短期發展來看,這個選項可能性不大。

四、美中貿易戰對臺灣經貿之可能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高度仰賴進出口貿易,但當前面臨的問題是(1)未能與主要貿易對手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降低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加上市場開放和國內法規不如部分競爭對手國,導致國內資金、人才、技術快速向外流出。(2)需於美歐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聯盟、中國大陸-東協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盟間選邊站。(3)中國大陸在國際場域中,不斷封鎖我國的活動空間,使國內在政治和經貿上都產生兩級化,有動蕩耗損之虞。在此困難局面之下,美中貿易戰會進一步透過貿易和投資面向對臺灣經貿帶來影響,預期製造業、貿易業和銀行業會受貿易戰較大的衝擊。

  在貿易上,政府過去致力於多元化我國仰賴的國外市場,但長年發展下來的貿易結構,中國大陸及美國仍占相當大的比重,以2017年為例,我國總出口值為3,172億美元,其中流向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分別占28.0%、13.0%及11.6%,計共占52.6%;進口總值約2,593億美元,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分別占比19.3%、0.6%及11.7%,共占31.6%。美中貿易戰第一波涉及HS二位碼(無機化學品、橡膠及其膠品、機器及機械用具、電機設備、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查-精密-內科或外科儀器及器具)之商品,第二波之商品比第一波多增加涉及潤滑油-潤滑製劑-潤滑油添加劑、乙烯等塑膠及其製品、石英玻璃棒,然而以上大部分係為我國出口的主力商品。因此,我國除無法避免美中貿易戰透過產業供應鏈帶來的間接影響,製造業和貿易業亦會受到不利之打擊。

  在投資面向上,我國2007~2017年之核備對外投資共1,945億美元,中國大陸和香港分別占對外總投資比重61.2%和1.8%。投資中國大陸製造業占70.5%、金融及保險業10.7%、批發及零售業8.1%,製造業主力是電子零組件(20.1%)、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13.1%)、電力設備(5.0%)、非金屬礦物製品(4.8%)、化學材料(4.5%)、機械設備(3.6%)。投資香港製造業占12.9%、金融及保險業54.4%、批發及零售業14.2%,製造業主力是電子零組件(6.9%)、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2.2%)、電力設備(1.6%)。我國透過中國大陸和香港投資帶動的三角貿易也非常多,美中貿易戰必然對臺商投資之產業造成相當大的威脅,進而對銀行業貸款產生影響。

五、台灣的因應建議


  因為我國在投資和出口貿易上高度傾向中國大陸,為避免在美中兩個貿易大國交火時遭受池魚之殃。臺灣應積極向美國游說,避免其對我國影響重大的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政府也應協助企業借助原產地規則,重新調整製造流程,把產品的官方原產地從香港或中國大陸轉為另一個不受加徵關稅影響的國家。我國2007~2017年於非大陸和香港之亞洲地區其核備對外投資占總投資比重的17.0%,可見臺商已經佈局分散風險,且製造業的主力商品乃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化學材料。

  政府應該與專家協助企業利用美國法院於1988年制訂的「首次銷售規定(first sale rule),該規則容許美國買家在沒有減少離岸供應商利潤下,降低納稅成本。即美國進口商從中間商買貨,而中間商則與任一中國大陸工廠簽訂合約以生產相關貨物,該貨物就會根據中間商與工廠之間的售價來估價,關稅加徵的金額將因此減少。

  我國必須在戰略上選擇方向,目前若是以加入CPTPP為重,就必須展現應有的態度,在各項政策措施上也宜以務實及永續方面思考。例如,透過跨國結盟發展或搭上現有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運用於物流解決方案和跨境貿易上,使我國業者更有效和更具競爭性地面對挑戰。目前美國業者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物流解決方案已進入亞太地區,新加坡電子政務集團亦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聯繫東協與中國大陸的與跨境貿易,因此可預期區塊鏈將改變亞太地區的貿易速度和強化連結性。我國在申請加入CPTPP之際,更應該由政府帶頭投入數位經濟帶來的改變,協助強化業者之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