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轉載】美國與中國大陸對亞太地區之經貿影響分析

  川普以「美國再度偉大」口號,於2016年11月8日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他上任以來便退出TPP,強調「公平貿易」,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態度轉為保守。而川普政府主張公平貿易政策,強調應檢視貿易自由化對美國帶來之影響,並主張以雙邊手段解決美國與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墨西哥與德國等國之貿易逆差問題,更引起各國對於中美貿易戰的疑慮。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則不斷深化其與亞太地區國家的經貿連結,甚至在美國走向保護主義之時不斷重申「自由貿易」的重要性,令人有美國及中國大陸在國際經貿局勢中角色互換之感。

  對臺灣而言,我國在美國等跨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提供OEM/ODM服務及關鍵原物料中間財之外,亦利用中國大陸做為海外生產基地,因此,臺灣的經貿發展深受美國及中國大陸的經貿布局影響。本文嘗試以美國及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布局,以及臺灣與該兩國的經貿連結,探討美國及中國大陸在全球及亞太地區的經貿影響力之變化,進而研析在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角力下,臺灣的角色及因應之道。

美、陸經濟實力比較及其與亞太主要國家之經貿關係

(一)美國及中國大陸經濟表現相關指標比較

  為掌握美國及中國大陸的經濟表現,表1首先彙整美國與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相關指標,就經濟規模觀察,美國2013-2015年的GDP約為中國大陸的兩倍,但在中國大陸GDP成長率明顯高於美國,而人口成長率則較美國為低的情況下,美國的人均GDP由2013年為中國大陸的7.53倍,降至2015年的7.05倍。顯示在目前的全球經濟中,美國仍相較中國大陸更具經濟優勢,然在目前中國大陸的成長趨勢下,其經濟表現與美國的差距業正逐漸縮小。

  然美、陸雖在「量」的差距逐漸縮小,美國在「質」的方面仍占有明顯的領先地位。在全球百大企業中,美國的企業家數由2013年的43家,至2015年已超過半數,而中國大陸的家數雖在成長,卻相對美國仍明顯較少;另若由2011-2013年研發相關經費與人數比較,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及研發人員人數雖皆有增加的趨勢,然美國不僅研發人數較中國大陸多,且以其較大的GDP金額中,其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又比中國大陸高,此表示在中長期的未來,美國仍在引領全球技術方面具有更大優勢。換言之,美國企業不僅目前在全球仍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且其影響力仍在提升中。

  另就美國及中國大陸對外經貿現況而言,在對外投資方面,美國對外投資金額皆仍較中國大陸為高,但2013-2015年期間,美國對外投資金額逐年下降,中國大陸則有快速提升之勢,表現出近年來中國大陸企業積極「走出去」的發展策略。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資本流入金額則有逐漸下降的情況,2015年外人至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則低於至美國投資之金額,可能原因一方面在於美國技術優勢產生的吸引力,以及其鼓勵至美投資的相關政策效果顯現;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則在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失去低廉勞動力優勢之後,其他生產要素、投資及技術環境仍相對不具吸引力,導致資金流入呈現下降趨勢。另就對外貿易而言,美國相對於中國大陸在國際市場上較屬於需求者,且作為全球市場的重要性仍有上升趨勢,其進口金額占全球進口比重由2013年12.31%至2015年增加至13.94%;而中國大陸則相對屬於供給者,且出口金額占全球出口比重有上升趨勢,由2013年約11.71%增加至2015年13.96%。



(二)美國及中國大陸與亞太主要國家的經貿關係比較

  美國及中國大陸與亞太主要國家的經貿關係則彙整如表2,並針對美國或中國大陸當中數值較大者加標灰底。首先由美國或中國大陸的角度觀察可知,相對於美國,亞太主要國家是中國大陸對外經貿較為重要的夥伴。而若由亞太主要國家的角度觀察,美國對於日本、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及印度等7國而言是較中國大陸重要的出口市場,但對表中其他國家而言,中國大陸市場則更為重要,尤其對韓國及澳大利亞來說,其對中國大陸出口占該兩國總出口金額比重更較對美國出口的比重高出10個百分點。另在進口方面,則除柬埔寨之外,其餘國家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占該國總進口比重皆較自美進口比重為高,尤其對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印尼、寮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而言,自中國大陸進口占比更較自美國進口比重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

  而亞太主要國家與美、陸洽簽經貿協定的現況則顯示,亞太主要國家與中國大陸之間皆有已生效或者在進行中的經貿協定,而美國目前則僅與韓國與新加坡簽有已生效的FTA,與馬來西亞與泰國的FTA談判皆已暫停,並退出已簽署的TPP。以目前川普政府較著眼於檢視既有FTA,以及透過雙邊經貿協定實現「公平的貿易」的政策方向,未來美國與亞太主要國家的經貿連結關係將有何變化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由前述可推論,由貿易角度觀察,中國大陸對多數亞太新興國家而言已是較美國更為重要的進口來源國,且對部分亞太國家而言,中國大陸更是較美國重要的出口市場。故雖然就經濟表現而言,美國仍在全球經濟與技術發展上具有領先地位,但以經貿關係的角度觀察,中國大陸對亞太主要國家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此外,相較於美國,中國大陸對亞太主要國家在經貿連結的布局較美國更為積極且完整,其對如韓、星、馬、泰、印尼、菲、寮國等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影響力甚至可能較美國為大。



臺灣與中國大陸及美國的經貿關係

(一)臺灣與美、陸的貿易關係

  就臺灣而言,美國與中國大陸均是臺灣重要的經貿夥伴,但臺灣與美、陸之間的相互重要性卻已逐漸改變。表3上半部分係利用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期間,美、陸對臺灣進出口金額及占美國及中國大陸之貿易比重的相關數據,以觀察臺灣對美、陸的重要性變化;下半部則是由臺灣角度瞭解與美國及中國大陸的進出口對臺灣對外經貿之重要性。由表中數據可知,過去10年,美、陸對臺灣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明顯下降趨勢,中國大陸對臺灣無論進出口的重要性則皆有所提升;然而,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雖因企業投資生產而有較為緊密的產業供應鏈連結,致使臺灣成為中國大陸相對重要的中間財進口來源,占其進口比重亦相對仍高,但對美國及中國大陸而言,臺灣無論在其進口來源或出口市場方面的重要性皆已逐漸下降。



(二)臺灣與美、陸的投資關係

  在投資方面,依據投審會資料,美國2009年對臺投資約占臺灣外人投資金額的5.47%,中國大陸則約為0.78%。而在2009年至2015年期間,美國除在2011年及2013年因分別在金融保險及電子零組件業有較高的投資金額而占臺灣外人投資比重明顯提升之外,美國來臺投資金額占外人投資比重至2014及2015年已少於3%。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來臺投資金額占外人投資金額比重則至過去兩年約占臺灣外人投資比重達5%(見表4)。需注意的是,由於臺灣對於中國大陸進口產品以及陸資來臺投資皆仍有所限制,故相較於「正常化」情況,表中數據皆可能有偏低的傾向。換言之,臺灣若對中國大陸在投資與貿易方面的待遇皆正常化,則臺灣在進出口及外人投資方面對中國大陸的仰賴程度皆可能更高。另就臺灣對外投資而言,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開始便是臺灣對外投資的最重要投資地,依據投審會資料,臺灣對中國大陸投資占比在2010年兩岸恰簽ECFA時達到高峰,比重超過80%,其後雖比重雖有所下降,但至2015年臺灣對中國大陸投資仍占臺灣對外投資金額比重超過半數。而臺灣對美國投資在2006年至2015年期間雖上下波動變化大,但比重似有下降趨勢,2014-2015年皆未超過2%。

  綜觀臺灣與美、陸的相互投資重要性變化可推論,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透過企業相互投資,彼此間的產業連結程度日漸加深,但與美國之間的連結程度則有下降趨勢。需注意的是,與美國之間的產業連結與投資關係是臺灣產業技術提升的重要管道,前述現象除顯示臺灣在經濟上對中國大陸的仰賴程度與連結程度日深,受中國大陸經濟影響顯著增加之外,對臺灣產業技術提升亦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美國與中國大陸對亞太地區之經濟影響分析

  綜合前述可知,中國大陸除在經濟規模上快速追趕美國外,並透過與亞太主要國家在經貿與產業價值鏈上更為緊密的連結,使中國大陸對亞太國家的經貿影響力快速提升,並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故即使美國在全球經濟仍更具實力,且將在中長期的未來繼續保持技術及規則制定者的優勢,但對亞太國家而言,卻可能由於多數開發中國家的技術層次與美國差距較大而反與中國大陸有較佳的產業連結與互動,導致美國的經濟影響力相對局限在經濟與技術層次發展較高的國家,而中國大陸的生產與經貿上與亞太新興國家的連結程度則逐漸超越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之後,退出TPP以及製造業回流的相關政策,能否使美國以其不如中國大陸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及勞動力相關條件吸引製造業回美投資,並在美國建立更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尚是未知之數,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影響力卻可能更為趨弱。

  對臺灣而言,由於全球化生產布局,臺灣與美、陸均有密切的經貿連結關係。然由前述數據觀察,臺灣對中國大陸的仰賴程度日深,但與對臺產業技術提升有較明顯助益的美國之連結程度卻有下降趨勢。值此之時,美國若加強執行製造業回流及削減其貿易逆差的相關政策,則臺灣與美國之間的經貿連結關係恐不易提升,甚至在美國削減其對包括兩岸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逆差時,臺灣不僅將受到直接影響,亦將因產業與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之密切分工關係而遭到嚴重的間接衝擊。

  惟就目前情勢觀察,在論及經濟議題時,美國及中國大陸兩大經濟體之間具有很大的互補性,且在許多國際事務及談判中,美國亦需要中國大陸的支持與合作。因此,維持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經濟發展,當仍是美國與中國大陸共同的利益。在此背景下,預期美國與中國大陸對於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仍是延續目前平和漸進的發展趨勢。如是的態勢可由川普上任後,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已沒有去年競選時強硬,且川習會上兩國均有意緩和貿易緊張關係而知,此一發展趨勢對臺灣亦是正面的消息。

  但進一步而言,為提升臺灣產業技術,並降低未來若中美貿易摩擦發生將對臺灣產生之不利影響,我國當更為積極加強與亞太新興國家的經貿互動,並由產業互補合作之角度與美國洽談雙邊經貿協定。針對前者,臺灣政府業已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而與美國之間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亦持續進展中。惟在政策的逐步執行中,臺灣當如何面對中國大陸對亞太國家逐漸加深的影響力、如何在沒有經貿協議及面對各國的激烈競爭下加強與南向國家的經貿連結與產業合作、如何解決美國多次針對臺灣未符合科學基礎的農業政策、稻米採購體制,以及對農業生技產品設限及有機產品認證等所表達之關切,皆仍考驗著臺灣政府落實政策之決心與智慧。

【本文原載於《經濟前瞻》雙月刊,第171期,2017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