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重要議題評析(月報)

WTO情勢分析:WTO環境商品談判動能持續擴大

發展動態

環境商品協定(Environmental Goods Agreement, EGA)談判為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成果之一,14WTO會員於WEF中決定啟動EGA談判,正式談判始於20147月,最近一回合環境商品降稅談判於今(2015)年1月底進行。與會談判官員表示,在3月下回合EGA磋商後,若進展順利,今年第二季起將邁入全面性談判。

本次談判中,部分與會成員提出之產品清單,多與潔淨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領域相關。美國與歐盟於日前提出包含最多項目的產品清單,澳洲、加拿大、日本、紐西蘭、韓國與瑞士也分別提交其清單。中國大陸雖在近兩輪談判都未提出產品清單,但承諾將在3月中旬談判時提交,其聲稱需要更多時間進行內部協調。

與會成員就包含零組件在內的部分再生能源產品進行技術性討論,某些談判成員對於在EGA最終協定中納入水力應用設備表示支持。據了解,部分與會成員希望能在未來討論中涵蓋核能、生質燃料、甲醇、木製產品,以及油電混合車等產品。

EGA參與成員過去曾於2012年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召開之會議中表示,會將會中達成共識的54項稅號產品納入環境商品清單,並保留增加其他商品的可能性。APEC成員也承諾於2015年年底之前,將54項稅號產品之執行稅率調降至5%以下。

3月的環境商品談判,將聚焦於環境監測、分析與評估、環境友善商品,以及資源效率。所採談判方式將有助於EGA成員調整其提案產品,特別是透過標示「特定環境商品」(Ex-outs)方式,列示無法藉由國際海關稅則號列細分的產品。

環境商品談判經過四回合的技術性討論,已檢視了數個環境商品類別,EGA成員表示透過這種「分類模式」(category approach)的討論,可以確保清單產品對於環境的有效性,將之篩選納入最終降稅清單。

EGA談判成員同意所有成員應於今年4月前依照產品類別個別提出初始環境商品清單,然而此一期限並非強制要求,談判成員仍保有彈性空間。若談判過程順利,將於5月初啟動第二階段,為期一週的意見徵詢,此後將進入實質性的談判階段。依照目前規劃,5月後將於61519日、72731日,再分別進行兩輪談判。EGA成員已設定目標,期望於年底第十屆WTO部長會議前達成某種形式之協定。

【主要資料來源:WTO Reporter201516日;Washington Trade Daily201517日】

重點評析

目前WTO EGA談判已歷經4回合談判,茲就WTO EGA談判動態消息進行分析,包括:

EGA談判成員持續擴大,以色列於第4回合談判正式成為EGA談判第15個成員。3回合談判主要談判成員包括:歐盟、澳洲、加拿大、中國大陸、臺灣、哥斯大黎加、韓國、香港、日本、紐西蘭、挪威、新加坡、瑞士及美國等14WTO會員。以色列已正式加入2015126日至30日舉行之第4回合談判,而成為EGA談判第15個成員,目前尚有土耳其,以及甫申請加入之冰島等WTO會員可望在未來陸續加入談判。因此,EGA談判成員數在2015年至少將擴增至17個成員。

EGA談判所討論之環境商品類別正逐步擴大。EGA談判消息顯示,談判成員在第1回合與第2回合已針對空氣污染防治、固體及有害廢棄物管理等環境商品進行討論,並有談判成員據此類別提出環境商品清單;在第3回合則針對包括廢水管理及水處理、環境整治與復育、噪音與震動防制等環境商品進行討論;第4回合另針對潔淨與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等環境商品進行討論。未來在3月舉行之第5回合談判亦將針對環境監測、分析及評估、環境友善產品、資源效率等環境商品進行討論。相關消息指出,在過去談判回合中已提出若干環境商品之會員,包括:美國、歐盟、加拿大、挪威、澳洲、紐西蘭、日本、韓國與瑞士等9個談判成員,目前中國大陸尚未於談判回合中提出環境商品清單,但其已積極著手研擬之。

EGA5回合談判將是談判成員提出環境商品清單,以及EGA談判進入實質談判的關鍵點。EGA談判消息顯示,2015316日至20日舉行之第5回合談判可能是各談判成員提出環境清單的最後機會,爾後待各國清單彙整,將進入實質談判階段。

展望未來EGA談判中,可持續觀察之相關重點有四,包括:(1)談判成員如何避免長久以來WTO杜哈回合(Doha Round)環境商品談判中有關「何謂環境商品」之定義與爭議問題,而持續推動EGA談判之進展;(2)談判成員研提之環境商品清單最終如何整合成為一份共同的降稅清單;(3)在科技持續進展下,第(2)點之環境商品清單是否提供可新增與刪減之動態調整機制;以及(4EGA談判進展能否為2015年在巴黎舉行之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UNFCCC, COP 21 in Paris)增添動能等,仍值得進一步觀察(陳建州)。